從小和孩子玩手作,收穫無價

撰文者 陳學怡老師 (小魚)

究竟教出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好?還是教出一個能舉一反三的孩子好呢?答案應該很明顯是後者。可是大多數的父母親,卻在不知不覺中,期待孩子是前者,更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教育成前者卻沒發現。但是,要如何帶出一個有多元解決能力、具有創意想法,亦同時具有實踐力的孩子呢?其實透過親子玩手作,可以開發孩子的腦部、讓孩子從小習慣透過思考、經過雙手,實作出來,經由一次又一次的美感經驗及成人陪伴下的練習,便可以獲得這些無價的能力。

 

在現今社會裡,「藝術與生活」開始被廣泛討論,愛手作的孩子有了一顆柔軟細膩的心,眼睛所見的變寬廣了,例如:他看到的雨天,不是下雨,很可能是一幅畫、一個創作、多種不同的交響樂…,情緒自然也容易有不同的宣洩管道而學習到多元的解決方式。例如:心情不好時,可以藉由創作紓解壓力,而不是只有單一的負向解決方式。在幼兒園新課綱中「美感」領域更是不同以往的被更明確提出其重要性,認為「美感」是個體內心深處主動建構的一種感知美好事物的體驗,當孩子透過個人想像或經驗與敏銳的感官,對外在訊息解讀的連結所引發出的愉悅感受,將會激發孩子以正向的情緒回應向外的探索,並且產生與生活周遭環境相連結的情感,進而形成對生活環境的關懷及社會文化的認同。我們可以知道,當孩子擁有了帶著走的創意實力、也同時具備柔軟的同理心、多元的解決問題能力,再加上好的情緒處理能力,這樣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甚至是未來長大後出社會工作,都會是很受歡迎的。試想,倘若你是一位上級主管,會想要一個只能聽話辦事的下屬,還是會想要一個擁有思考問題、具備解決能力的夥伴呢?

 

「孩子,我希望你有一個璀璨耀眼的未來!」是每對父母親的盼望。其實孩子天生對世界充滿好奇,要帶出一個能舉一反三、創意無限的孩子並不是難事,首先要營造以下的親子手作環境:

  • 父母親的積極回應

針對孩子的作品無條件的、空泛的讚美是父母親很常使用的回應方式之一,然而這樣的讚美可能造就過度自信的孩子,甚至讓孩子覺得敷衍,例如:「哇!你好棒喔!」、「你怎麼畫得這麼好!」…等。事實上,讚美孩子時,最好是稱讚行為或成品,例如:「你能專心地創作,我覺得你很棒!」,並且讚美要具體明確。例如:「你的太陽是藍色的,好特別!」、「你把黏土捏得長長的一條一條的」。

  • 多使用感官去體驗

孩子是透過感官學習,透過視、聽、嗅、味、觸覺的體驗,鼓勵孩子把感覺說出來。例如:「這個材質看起來如何?」、「今天的沙子摸起來什麼感覺?」,不僅可以刺激孩子美感的敏銳度,更可以提升孩子在語言邏輯上的發展。

  • 給予溫暖的、支持的環境,接納孩子的不同想法與感受

不質疑孩子的作品,而是讓孩子主動去探索,自己去試試看結果是否可行。當孩子說「我不會,幫我做」的時候,往往代表著天生的好奇心及自信心被干擾,這時大人絕對不要幫孩子做,而是引導孩子去盡可能展現出他能做的,讓孩子被肯定。

  • 提供多元不設限的素材,重視過程更甚於結果

提供開放性的活動,對最後的成品沒有設限或預設的想法,孩子可以自由選擇不受限的安全素材,例如:各式紙材、沙子、黏土、不同形狀材質的積木等做發揮,讓孩子決定最後的結果。

 

手作不僅止於手作,透過不同媒材的探索、開放式的討論創作,孩子從中可刺激腦部的發展並且激發創意的思考,以下提供幾種親子手作,在家裡也可以輕易上手喔!

  • 葉子拓印

陪著孩子去公園觀察每棵樹木及花草的顏色、拾起地下掉落的花瓣、小花小草後,準備兩張白紙或胚布,一張放置於平坦的地上或桌面上,中間放著你與孩子共同排列好的花草,上方再放置另一張白紙或胚布,然後使用木槌均勻敲打,使得花草的汁液可以停留在白紙或胚布上,完成創作。

  • 襪子娃娃

準備一雙襪子並且在與孩子討論造型後,將襪子塞滿棉花,利用毛線將襪子的縮口處綁起來,再使用不織布與孩子一起共同創作襪子娃娃的表情及裝飾細節。然而,亦可以因應節日可設定不同主題,例如:聖誕節做雪人襪子娃娃、中秋節可做粽子娃娃。

  • 小小音樂家

準備不同的容器罐,例如養樂多空罐、奶粉罐、布丁空罐等。你可與孩子共同討論不同的罐子裡放入什麼物品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例如:紅豆、綠豆、沙子、釦子、米等,然後分別放入不同罐子內,再使用布料將罐子封口。接著可準備一首輕快的歌跟孩子一起奏樂,甚至可以準備小木棒,來一首打擊樂,鼓勵孩子將手作藝術與聲音結合在一起。

  • 紙盤面具創作

使用紙盤可和孩子討論它能做成什麼造型,跟孩子一起拿起畫筆塗鴉、剪刀設計造型,也或許棉花、吸管、樹枝等都可以用上,創作完畢還可以用紙盤扮演不同角色,來場小小故事劇。

 

親愛的家長們,家中各式素材其實都可以拿來當作很好的親子手作材料,只要把握以上的原則,相信你會提供孩子很好的手作經驗,成為孩子能力啟蒙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