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好麻煩喔!」- 從廁所的空間談性別

 

勵馨基金會教育組專員  陳佩儀

多數女性使用公共女廁都有過大排長龍的經驗,而另一頭的男廁往往沒有排隊的現象,兩造相比,內心難免冒出一句埋怨:為什麼女性總是需要這樣排隊,不公平啦!如此劇碼,反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上演。

某一次的外出如廁經驗,毫無例外,仍舊是漫長的隊伍。滑著手機,排遣等候的時光時,卻聽到一段有趣的母子對話。這位媽媽跟兒子分頭等廁所,兒子很快的用完男廁後出來,看到媽媽還在排隊等候女廁,於是有了以下的對話:

 

兒子:你們好麻煩喔!!

媽媽:你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女生這樣排廁所,很麻煩?還是: 女生很麻煩?

兒子:就你們排隊很麻煩啊!

媽媽:我還以為你要說,我們女生很麻煩…

 

其實這兩種麻煩的想法都可能出現,只是這樣的「麻煩」是怎麼出現的?長期以來建築物的廁所空間規劃,往往是「一視同仁」。意即,生理男性及生理女性使用的坪數跟間數是一致的,但這樣的思考,卻沒有關懷到使用者的「需求差異」。男性跟女性如廁時間的需求不同,尤其是當女性遇到生理期時,所需時間更長。因此,空間規畫若只思考到一視同仁的「公平」,而沒有關懷差異需求的「平等」思考,那麼,人們的真正需求將持續被忽略,而「麻煩」的情況就會一再的發生。

 

使用廁所的「麻煩」經驗,並非生理女性專屬的困擾。有些公共場合提供育兒親善空間,特別是針對嬰幼兒換尿布、哺乳的需求,常常是設置在「女廁」內。這樣的空間設置思考,來自於社會上長期以來認知「帶著小孩」的照顧者,仍是以女性為主,因此便容易出現將育兒空間設置於女廁內的設計。但,「帶著小孩」也可能是男性照顧者。因此,將育兒親善空間獨立於女廁之外,除了有助於打破性別分工的刻板印象,也能解決男性照顧者的困擾。

 

「平等」的思考是針對「每一個人」的需求。近幾年來,廁所的規劃有了一些不同的思考,例如「性別友善廁所」的設置。內政部的官網上提到,設置「性別友善廁所」(又稱「無性别廁所」或「中性廁所」),可解決部份長者或幼童因行動不便需要家人協助如廁問題,也可調節男女廁空間配置比例及男女如廁時間比例不均問題,讓廁所使用更彈性和友善。性別友善廁所的設計讓社會大眾除了原有的男、女廁之外,多了一個符合「差異需求」的選項,並且在色彩的使用上,也打破男藍色、女粉紅的性別刻板印象,有助於提升社會大眾的性別平等意識。

 

生活無處不性別,廁所的使用顯而易見正是性別的議題。一個「麻煩」的經驗所引起的思考,甚至可能促成社會大眾的討論與共鳴,進而帶來改變。女性的經驗是寶貴的,尤其是不被友善對待的經驗。這些「不愉快」不該「理所當然」的承受,而是需要進一步辨識,是否是社會集體的性別偏見所造成的。女性的性別經驗是帶著改變的能量,當我們看重,且進一步的行動時,將有機會促成一個對所有人都平等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