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理解自己的門

陳莉芹 心理諮商師

今年暑假我們舉辦「情緒與壓力覺察」系列課程,協助大家在繁忙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如何處於平靜和樂的心境。

其中,心理諮商師 陳莉芹老師,以心理學專業拆解情緒,教導大家如何觀照自我的內心,理解並成長。

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師分享的5個自我理解的要點吧!!

關於問題

在這充斥著短影音、追求便利效率的時代,覺得花時間是受苦的概念,期待問題能快速轉變與消除,但人的問題多無法快速被理解,需要時間釐清與處理。問題的發生可能來自於外部事件、刺激與環境,也有出自個性特質、習慣與情緒反應的互相引動。每天練習留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畫整與書寫問題,搞懂是外部環境問題還是內在自信與敏感議題,看清楚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面對問題的心態

面對事情的兩種心態,第一種的自我對話常是「這太難我做不到」、「我就爛啊」、「算了,自己不可能有機會的」,第二種的自我對話是「我這次有地方沒做好,下次再試試看」、「這次的方法沒用,我得改變方式」、「我有什麼地方可以再修正」。第一種是定型心態,遇到挫折容易自我設限與放棄,第二種是成長心態,認為成功可以贏得信心,而失敗能看到問題,會反思挫折並尋求其他方法,歷程就是成長及改變。請問自己與觀察身邊的人,面對問題是多處於哪種心態?我們可以如何調整呢?

目標與方法的調整

有時候不是你不夠努力,是努力的目標與方法需要調整!

心理學理論常被提及的目標漸進效應,表示目標如果遙不可及,人就會前進緩慢,中途甚至會慢下來;所以把大目標拆成小目標,才會有漸進目標的效果。

而同一個方法重複用久了,可能就會有沒效果的狀態,再好的策略和方法都要隨時調整,這就是高原效應。

自我照顧行動

問題的釐清與解決都需要時間,過程中的心情需要自己照顧,學習接受心情總有不晴朗、找到方法維持心情的平和,及多些風和日麗的好心情。在生活中培養有好的關係、增加興趣與多元成就感來源,並能養成規律運動、自我對話等習慣。

沒有理解的愛,缺乏力量

「愛自己」已經變成安慰自己與他人的雞湯語,但愛怎麼執行,而自己又需要什麼呢?先從理解自己的個性、在意課題、處理事情的方法及情緒反應習慣等著手,自我成長是認識自己並善用自己的特長,也嘗試超越自己的侷限。「愛自己」是在理解中自我成長。